首页>新闻中心>行业动态>政策驱动“煤氢耦合”,氢能产业开辟多元发展路径


近日,国家能源局印发《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下称“意见”),系统规划了煤炭与新能源融合路径。这份指导意见多处提及氢能,从矿区清洁替代、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三个维度为氢能产业链注入新动力。

一、矿区应用:走向规模化发展

意见在“积极推动矿区用能清洁替代”部分明确提出,推进矿区运输设备新能源替代,在有条件的露天煤矿规模化应用电动、氢能矿卡。矿区运输场景具有强度大、线路固定等特点,与氢燃料电池车高功率、长续航的技术特性高度契合。

随着氢能矿卡走向规模化运营,绿氢在矿区运输领域的应用场景将显著增加。一方面,氢能矿卡的推广将催生对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需求;意见中支持建设的“光储充放”多功能综合一体站,可为绿氢储运提供关键支撑。另一方面,矿区丰富的风光资源为绿电制氢提供了天然优势,通过“光伏-制氢-储运-应用”一体化模式,可有效降低绿氢产业链成本,加速其商业化进程。

二、产业协同:绿氢打开煤化工深度脱碳通道

在推动煤炭产业链延伸与新能源发展协同互促方面,意见提出鼓励煤制油气和煤化工项目开展规模化绿电、绿氢利用替代和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应用。

煤化工行业是典型的用氢大户,但其氢源目前主要依赖化石能源。根据2025国际氢能大会披露的数据,我国氢气年产量约3500万吨,其中煤制氢占比达60%。合成氨、甲醇及炼化领域消费占比超85%,相关碳排放总量达5.2亿吨。

在煤化工生产链条中,氢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和能源介质。无论是煤制烯烃、煤制乙二醇,还是煤制天然气、煤制油等工艺过程,都需要消耗大量氢气参与化学反应。传统煤化工通常采用煤炭气化工艺制取氢气,这一过程伴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。

意见推动的绿氢替代,正是瞄准了这一关键排放环节。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逐步替代煤制氢,可以从源头削减煤化工过程的碳排放强度。这种替代不改变原有的化工工艺路线,而是在氢源上进行绿色置换,为传统煤化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降碳路径。

三、技术创新:驱动绿氢降本与系统融合

技术创新是推动“煤氢耦合”的关键支撑。意见强调要加强新能源制氢与煤转化耦合等关键技术研发,这直接指向当前制约绿氢发展的核心瓶颈。

技术突破是提升绿氢经济性的关键。一方面,通过IGBT电源、智能微电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,可以提升电解水制氢的效率和对波动性绿电的适应性,从而降低制氢成本。另一方面,探索“电-氢-化”耦合技术模式,将不稳定的光伏、风电转化为稳定的绿氢,再作为原料或能源注入化工生产,能够实现煤炭与新能源深度融合。

随着意见的落地实施,矿区将成为氢能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。从氢能矿卡到加氢站,从煤化工绿氢替代到制氢技术研发,氢能产业链有望在矿区找到新的增长空间,并在能源转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。




返回顶部